奇先生的旅行社头像

奇先生的旅行社

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有你会陪我一齐看沿途的风景。

  • 文章384935
  • 阅读8554142

随机标签

  • 暂无内容,若需使用此模块,请在主题设置-其他设置里开启随机功能!
首页 旅游相关 正文内容

青岛琴屿路附近旅游攻略(青岛有什么人文景点?)

一签 旅游相关 2023-05-27 00:06:01 26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青岛琴屿路附近旅游攻略,青岛有什么人文景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青岛这一名称的来源是什么?
  2. 青岛有什么人文景点?
  3. 去青岛旅游首先你会去哪些景点?为什么?

青岛这一名称的来源是什么?

地处黄河流域下游、黄海之滨的青岛,不仅以其秀丽的海光山色闻名于世,而且还以悠久的文化历史曾成为山东省的文化中心和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文化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又称小青岛,别名琴岛,它既是青岛美的象征,又是青岛美的缩影。青岛、小青岛、琴岛,都是指胶州湾入海处北侧的小岛。这个小岛和青岛历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和文人墨客的歌咏。但由于这个小岛名称的起源及其与陆地上青岛名称的关系、发展变化、名称的涵义等确有着不同的解释,几十年来还说法各异。时至今日,在多种出版物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本文试就几十年间先后发见的历史资料,就以下诸问题琐考如下。一青岛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清朝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关于青岛名称命名的年代,缺少具体的记载,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籍来看,明朝中叶已有青岛名称的记载,嘉靖刊《郑开阳杂著》中已载有“青岛”一名。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县知县的许铤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中记有:“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胶州湾自唐宋以来已成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1088年)……乃置密州板桥市舶司”(见《宋史•食货志》),板桥镇即现在胶州湾畔的胶州市。“市舶司”类似现在的海关和港口管理机构,掌管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桥市舶司的建立,使胶州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贸易口岸,海运频繁,所有货船必经胶州湾海口方可到达板桥镇。而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重要航道的一侧,不可能没有“青岛”或青岛的其他名称,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记载罢了。在出现“青岛”名称的同时,也出现了“青岛口”的名称。胶州湾内女姑口所立《重整旧规》碑文中明确记载了:“我即邑自前明许公奏请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即通,农商之利益普……”。许公就是许铤。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青岛口”泛指青岛左右的海湾,范围约从现鲁迅公园至团岛一带的海岬。是“青岛”这个地名,从海中向陆地过渡的名称,它的内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海边的陆地。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海口图”中已将“青岛口”标注在陆地上。青岛村是明朝初年建立的。明初,天下设立卫、所,青岛东部建有浮山所。据浮山所《苏氏族谱》载:“洪武定鼎,敕封世袭武德将军,赐爵千户授以御券,分封鳌山卫浮山所……,同封千户者九……,同封百户者四,丁、詹、侯、葛,共封十三户……。”另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其中一支由浮山所迁至青岛村定居,开始人口较少,所以称之为丁家庄。以后,一些军户和沿海渔民也来此安家,逐渐发展成为一大村庄,改名为青岛村(曾分别为青岛村和上青岛村)。《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靠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初建之后的青岛村的居民多为渔民。随着青岛口海运的逐渐开放,南北船员也逐渐增多。渔民和船员出海多祈求海神保佑平安,遂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在青岛村西侧修建了一座天后宫,用以祭祀“天后”。《胶澳志》云:“天后之祀,不见于正史,然渔航业奉祀维谨,故海岸恒有是庙。”前几年,《青岛晚报》上开展的“青岛原来是小渔村”的讨论中,就青岛在德国侵占前是不是小渔村的问题上出现了几种说法。就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德国侵占胶澳前,青岛早已不是小渔村了,而是一个繁荣的市镇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青岛村建立时谈起。前文谈到,青岛村建于明朝初期,开始为军户务农的地方,后一些渔民也来此定居,发展为一个大村庄。明万历年间,青岛村前的青岛口被辟为海上贸易港口,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应该说,这时的青岛村已不是个小渔村了,而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贸易港口了。到了清朝中叶,青岛口的贸易较前更有发展。青岛名称的内涵也起了实质性的变化,青岛的名称已从海中的青岛移向了陆地,青岛村附近一带的陆地通称为青岛。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在重修天后宫的《募建戏楼碑记》中,明确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关于“青岛”的记载,这个“青岛”的范围是指青岛口附近一带的陆地,可以说是最早的“青岛地区”。再则“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这个百余年,从同治算起,应是清朝的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样说来,青岛开埠的时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青岛”的历史发展时间又向前提早了一百余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现存天后宫的另一碑文中记载:“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舻,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税耀彩,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大船、巨舰,首尾相连,停泊于青岛口一带,好一派经贸繁忙景象。天后宫规模较前大有扩展,成为闻名的一大口岸。这样规模的一个商埠,能说是一个小渔村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朝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其《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折》中说:“青岛一带在烟台未开口岸时,航海商泊,凑集颇盛,本非散地荒陬可比。”许景澄在得知西方列强觊觎胶州湾后,建议清廷在胶澳设防。同年,清廷派道员刘含芳、总兵琅威理莅胶察勘。刘含芳在《查勘胶州湾条陈》中说:“……胶州澳口,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山脉来自崂山。”明确说明,此时的青岛已有市、有关,“市”,应该是集市贸易,“关”,是指收税的海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青岛设防,调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青岛成为设防的重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青岛口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计车马、旅店九,洪炉一,成衣、估衣、雉发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七,药铺二,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肉鱼盐铺六,鞋帽、皮货各一,纱布绸店、广洋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酱园、豆腐坊各一,糕点茶食三,计六十五家,”并进行大宗进出口贸易。“出口以披猪、花生、生油、豆油、豆饼、白蜡、青梨为最;进口以广洋杂货、细白棉布、棉纱、绸缎、糖、桐油、竹木材为多。”(见胡存约《海云堂随记》)。德国侵占前,青岛绝不是一个小渔村,而是一个繁华的海疆重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青岛,当时青岛地区称为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日文《胶州湾》一书记载,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原有的青岛名称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个新市区又分为青岛、鲍岛和埠头等区,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中的一块地方。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在《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条规定“青岛市之区域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第四条规定“青岛市由胶澳商埠局直接监督之“。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五市。二小青岛是青岛的别称。青岛从什么时间开始又称小青岛的呢?直到二ΟΟΟ年出版的书刊中还说:“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由于小青岛原是一个孤立的小岛,所以群众也一直称其为小青岛。”(见《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这段记述明显是不对的。据现有资料证明,清朝中叶就已有称小青岛的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刊写的《灵山卫志》中就记有“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入海者必由之道”。淮子口是胶州湾入海口一段水道的名称,因为小青岛位于灵山卫的东北,所以卫志说它在淮子口的对岸。道光年间重修的《胶州志》、同治版《即墨县志》“海程、险要汛”中都从此说。说明从清朝中叶开始,青岛也被称为小青岛了。而1934年版的《青岛名胜游览指南》一书中说:“小青岛……德租胶澳后开始署名……我国接收后名曰小青岛”。这是明显不对的。青岛地区人们一直称为青岛或小青岛。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天,一些外国的植物学家在小青岛上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百合花,定名为“青岛百合”。德国人因此曾叫过小青岛为“百合绿岛”,此种名称既未正式公布也未曾传开。1904年(一说1900年),德人在小青岛之上修建了一座乳白色的八角形灯塔,塔高15.5米,控制着整个青岛港的船支往来,是一切船支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日本将青岛的地名全部换成了日文的名称,小青岛当然在其内。据《青岛街市新旧名称对照表》中载,小青岛被改称“加藤岛”。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一律将日文的名称改为中国的名称。小青岛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但不是《青岛名胜游览指南》中所说的“我国接收后名曰小青岛”,而是青岛,这在《接收青岛纪念写真》都有记载。1985年出版的《青岛风物》一书中把小青岛名称的时间说得更无依据,文中语:“青岛市定名后,乃更名小青岛”。姑且不说记载根本不对,就其本身的涵义就不清,我们知道青岛作为城市出现后,有过德国侵占时期的“新市区”、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胶澳商埠内的“青岛市”,还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青岛特别市”,那么上面所提到的“青岛市定名后”指的是哪个时代的青岛市呢?不知它的依据出在哪里?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青岛逐渐成为旅游城市以来,小青岛也发展为游览点。1934年小青岛上开辟了道路,安装了石桌石凳,架设了木架牌坊,平整了花圃,并且还新建了一处茶亭,还修筑了游艇码头,游客乘小艇渡往,开辟成小青岛公园。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小青岛沦为日本侵略军的驻地,不许中国人进入。四十年代初,岛东部修筑起防波堤与陆地相连,岛北部也修筑了一段防波堤。青岛解放后,小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防波堤经过加高加筑成为现在的规模,岛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导航设施,为青岛港的海运事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青岛市总体规划,小青岛再次作为一处新的游览景点而向人们开放。三琴岛是青岛和小青岛的别名,也是许多别名中最著名的一个。关于琴岛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和记载。其一有地形环境说法,“据说从空中看下来象是古琴,故也称琴岛或琴屿”(见《海域青岛》)。其二有自然现象说法,“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声铮铮如琴声之故”(见《琴岛诗话》)。其三有“青”、“琴”谐音字说。还有从“琴头镇”一词转音而来说(见《漫笔琴岛》)等等。最早提到琴岛一名的,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当属1924年出版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一书。作者班鹏志1923年写的自序中曰:“自序于琴岛寄庐”,已正式把琴岛作为地名看待了。在文学作品中提到“琴岛”一词的,从现在查阅到的资料来看,要首推长篇小说《桃源梦》一书了。此书已不多见。青岛市图书馆仅藏有1934年版的第三版本,初版年月不详。这是早期述说青岛的长篇小说,作者笔名为“燕齐倦游客”。该书内容是描写辛亥革命胜利后,满清的遗老遗少们逃来青岛后的没落腐朽生活。书中对青岛的早期发展有过一些较为真实的记述,其书中人物的名字大都是影射真人的,如把“章总兵”写成“庄总兵”,把“亨利亲王”写成“恩理亲王”,一些大臣的名字也都用谐音字代替等等。这部小说开卷第一回“失琴澳总兵受骗,修铁道报立三功”中的第一段就说:“话说山东半岛的东南角上,有一个海港,叫作琴澳港……靠海最近之处叫作琴岛,琴岛的北部叫作大抱岛,大抱岛迤北叫作小抱岛,总称都叫琴岛”。把青岛(小青岛)叫作琴岛,进而又把市区统称为琴岛,这和青岛名称由来一样,都是以青岛(小青岛)命名的。为什么不称青岛而称琴岛,可能和该书的人名一样,不用真名,而用谐音字,“青”和“琴”字的字音比较相近。《漫笔琴岛》所作的分析,我们认为是比较正确的。为什么叫琴岛,还有以下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受到以前出版的《海道图说》一书的影响。《海道图说》是清朝末年出版的一种翻译本线装书,具体刊印年代不详。该书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胶州湾东面有长山向东偏北延伸如舌……有城者为浮山所……又距挨户林头北面小澳首有琴头镇”。在胶州湾、黄岛两节之后出现了“琴头镇”,正好就是青岛的位置。书中关于“琴头镇”的经纬度记载为“北纬36°05ˊ,东经120°17ˊ”,又和青岛市的经纬度基本相符,可见图说中的“琴头镇”就是青岛。《海道图说》是一本地理书,可不可以说青岛在外文中还有一个别名,叫“琴头镇”。再则,因为《海道图说》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书籍,也有可能是翻译上的不确。再有一种可能,就是青岛当时有过“琴头镇”或者类似的名称,但在我国的史籍中又不见记载。几种可能的推见或其它的证据,将随着史料的发现逐渐澄清。正式把琴岛作为地名的,见载于1934年出版的《青岛名胜游览指南》一书。书中在小青岛一条中说:“此岛一名琴岛”。1939年版的《青岛指南》、1957年版的《青岛游览手册》等书都沿用了此种说法。从称小青岛开始,逐渐地把青岛市也称琴岛了。琴岛不但成为地名,还成为地名风光的掌故,如“青岛八景”、“青岛十二景”的“琴屿飘灯”,青岛市乡二十四景的“琴岗滴翠”等等。二十世纪末,还把通往小青岛的道路命名为琴岛路。除了“琴岛”、“琴屿”之外,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把青岛称为“琴港”或“琴岗”的,还有称为“山岛”的等等。

青岛有什么人文景点?

1、老舍故居:老舍先生1934年受聘于山东大学时居在此处,骆驼祥子就是创作于此,故居内除了陈列展示着老舍的生平及作品介绍,那种安静的感觉,更想让人坐着读上一本书。

2、梁实秋故居:梁实秋先生的故居位于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上,康有为故居亦在此处。小鱼山脚下的故居总是别样宁静,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在山东大学外文系任教时居住于此。中西混合式建筑,砖石结构。故居外表平平无奇,仍有普通市民居住。昔年,梁实秋便是在这院里发出“此君子国也”的感叹。

3、天主教堂: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去青岛旅游首先你会去哪些景点?为什么?

来青岛旅游必去的四大景点

一、崂山

青岛唯一的五A级景区,崂山是道教的福地洞天,风景优美,有许多政府训练的当地住民做为免费服务的导游(当然也有其他收费的导游),这些住民真的很认真及热情。沿路的山景及海景非常的美,如果有时间及体力可以挑战自己步行登山约3~4小时,不然缆车上山(每人80、老人免费)也不错。听这居民介绍,红瓦、绿树、碧海及蓝天的说法还真是不差。崂山不止有北九水,沾着仰口一直进去还有深山小渔村,有山有水深山美景。青岛最美渔村,水清澈见底,美美美!

二、五四广场

五四广场建于1997年,北依青岛市市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位于东部新区,市政府大楼南侧,有大型草坪、音乐喷泉,以及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对面海中有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整个景区的氛围显得宁静典雅、舒适祥和。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尤其到晚上,站在奥帆中心情人坝上。惊艳的青岛夜景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不虚此行。

三、栈桥

青岛栈桥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景点之一,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4A级国家旅游区。青岛栈桥由回澜阁、中山路、小青岛、海水浴场等景点组成。青岛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中山路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岛。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现在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蹭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

四、金沙滩

青岛市黄岛金沙滩旅游度假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于2008年底被评为AAAA级景区。被称为“亚洲第一滩”。金沙滩水清滩平,沙细如粉,沙质为金黄色。因为水清滩平,沙细如粉,色泽如金,所以得到了金沙滩这个名字。金沙滩海面有一石蛙,头东尾西,随潮起潮落若隐若现,称为“隐身石蛙”。清代诗云:“岛屿婉蜓傍海隈,沧茫万倾水天开,潮声如吼摇山岳,疑是将军拥众来。”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青岛琴屿路附近旅游攻略和青岛有什么人文景点?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文章目录
    搜索